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澄江简介
成效卓著的经济建设脱颖而出。境内有抚仙湖、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抚仙湖为国内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帽天山陈列着世界闻名、距今5.3亿年的“稀世珍宝”——澄江动物化石群。从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到抚仙湖底,有生物物种2953个,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种群。磷矿资源已探明储量6.5亿吨,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品位高,易开采,黄磷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拥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关索戏)这一独特的戏种。
历史沿革
澄江历史上为郡、路、府、县治地。战国时,属滇国地,汉晋称俞元县,南诏时称河阳郡,大理国时称罗伽部。公元1256年,元朝改罗伽部为万户(府),后升为澄江路(澄江一名便始于此)。公元1382年,明朝改澄江路为澄江府,辖新兴(今红塔区)、路南(今石林县)二州,河阳(今澄江县)、江川、阳宗三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澄江府,改称河阳县。后因与河南省河阳县重名,故改称澄江县至今。
名称由来
“澄江”原名“澄江”,“澄”和“澄”音义相同,都是“水静而清”的意思,但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认为古时二字仅义同而音不同。澄江位于云南省中部,离省会昆明50余公里,属玉溪市管辖。全县总面积773平方公里,东沿南盘江与宜良县接界,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西隔梁王山、麒麟山和呈贡、晋宁接壤,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明代学者杨升庵赞誉澄江:“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因此,澄江为滇中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澄江,古为梁州界,战国时期为滇国。至元十三年立云南行中书省于鄯阐(今昆明),初置郡县,改罗伽为澄江路,领河阳(今澄江)、江川、阳宗、普舍、研和(今玉溪研和)、邑市(今宜良古城一带)六县和新兴(今红塔区)、路南(今石林县)二州,“澄江”之名由此始。自元置澄江路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澄江路为澄江府,领三县二州,即河阳县、江川县、阳宗县、新兴州、路南州。清康熙八年(1669年)裁阳宗县入河阳县,澄江府实领两县两州。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留县,就将河阳县改为澄江县,“澄江”之名便一直沿用下来。
元取“澄江”二字为路名,在澄江老辈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相同的说法,即澄江为当时滇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路治所在,加之境内山水奇丽而获得这个地名。按“澄”字结构,分开后便成了四个独立的单字,“山”、“水”、“主”、“文”,而就是这四个字,全面概括了澄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秀丽的山水。由于澄江位于全路中心,主宰着全路政治、经济,“澄”字中的“主”就包含了此意。澄江历史文化悠久,名人学士众多,故“澄”字中的“文”就是代表了文化发达的意思。而境内名山秀水得天独厚,远近闻名,“澄”字左侧的三点水,上方的“山”字,表示了有名“山”有秀“水”,故地名第一个以“澄”字。至于此名中的“江”字,指的是南盘江,当时江东的路南、宜良有一大部分归澄江路管辖,而江西就是路治所在,这条江正好横穿澄江路而过,所以用了个“江”字。
有关“澄江”二字的解释,在建国前省、县所编的《云南郡县释名》、《澄江县地志资料》等以及1984年出版的《澄江地名志》记载都说“抚仙湖水,澄清异常,东流南盘江,故名澄江”。因此,该地取名为“澄江”是因人文地理、湖山清胜而来的,概括了本地特点,颇具地方特色。
地理概况
全县山区面积占73.4%,坝区面积占8%,水域面积占18.6%,形成“七山二水一平坝”的地理格局。澄江属滇中高原丘陵地带。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梁王山(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澄江、阳宗两个坝子。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其中南为澄江坝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总体地貌呈“H”形。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主要河流有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牛屎河、代村河、虎山河、阳宗大河、七星河、海口河、七江河、西汇河,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境内梁王山最高海拔2820米,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为最低海拔1327米。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3.9℃。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全县辖6个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回、彝、苗等少数民族杂居。境内水能资源丰沛,磷矿资源较为丰富。河流短小,以湖泊为主,南拥抚仙湖,北含阳宗海,东贯南盘江,过境流程25.4公里。
抚仙湖是国内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容量189.3亿立方米,蓄水量居国内淡水湖泊第三位,占全省湖泊蓄水总量的65.7%,湖水澄碧清澈,透明度达7.8米,水质达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平均水温17.3℃,湖中生息繁衍着抗浪鱼、金线鱼等24种土著鱼种。水资源总量年均2.79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有水量36.89万立方米,每亩耕地有水资源1569立方米,年可供水量5557万立方米,两湖一江过流量217.2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量9.12万千瓦。磷矿资源现已探明储量6.5亿吨,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品位高,易开采。
乡镇简介
【凤麓街道办事处】 位于澄江县坝子北部,地处县城,距省会昆明52千米,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8.8平方千米,海拔1755米。办事处驻地凤翔路南7号,辖4个社区居委会(拥晖、澄波、揽秀、仪凤社区居委会),35个居民小组,非大田、二台坡两个山区合作社。
【龙街街道办事处】 位于澄江坝子西部,美丽的抚仙湖畔,东接右所、凤麓街道办事处,西邻呈贡、晋宁县,北连阳宗镇,南靠江川县。镇政府驻地龙街村,距县城3千米。幅员面积175.3平方千米,是澄江县最大的一个镇。全镇下辖13个村委会,109个自然村,119个村民小组。
【阳宗镇】 位于澄江县北端,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北麓,玉溪市最北端,镇党委、政府驻地阳宗村委会,距省会昆明33千米,距县城28千米,是全县距县城最远的一个镇,也是玉溪市距昆明市最近的一个城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3′43″~103°01′45″,北纬24°45′27″~24°55′23″之间;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依阳宗海。全镇南北最大纵距18.3千米,东西最大横距13.5千米,镇域总面积143.46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83.45%,坝区占8.5%,湖泊占8.05%。最高海拔2820米,最低海拔1770米,平均海拔1780米。全镇辖阳宗、桃李、新街、北斗、净莲寺、饮马池、脚步哨7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10人。
【右所镇】 位于澄江坝子东部,北接阳宗,西邻龙街、凤麓两镇,东毗九村、海口,南临抚仙湖。幅员面积80平方千米,辖小西、吉花、右所、旧城、矣旧、补益、小湾七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34407人。
【海口镇】 位于澄江县东南部,距县城23千米,东邻宜良县,南接华宁县,西濒抚仙湖,北接右所、九村镇。因抚仙湖水由此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故名“海口”。全镇最低海拔1328米,最高海拔2100米。全镇面积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8千米,所辖面积为102.7平方千米。全镇下辖4个村委会,总人口10754人,有汉、彝、苗三种民族。苗族、彝族占全镇总人口的22.8%。
【九村镇】 位于澄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7.8千米。镇党委、政府驻地九龙街。东北部隔南盘江与宜良县遥遥相望,南部与海口为邻,西北部与右所、龙街、阳宗接壤,总面积109.3平方公。最高海拔2260米,最低海拔1530米。全镇辖九村、龙潭、东山、七江四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2768户,总人口107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人,占总人口的0.53%。全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8.5人。
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2.7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61亿立方米,地下水0.724亿立方米,人均有水2263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水368874立方米,每亩耕地有水1569立方米。年可控制水量4940万立方米,年可供水5557万立方米;抚仙湖总容量189.7亿立方米,阳宗海6.02亿立方米,南盘江过境水量21.65亿立方米,星云湖注入0.2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全县总计2.047亿立方米,其中海口河1.167亿立方米,七江河0.154亿立方米,甸朵、七江大龙潭0.2523亿立方米,阳宗海0.474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为全区之最。
水电资源
全县水能资源可开发的河流有海口河、南盘江、七江河,甸朵龙潭等。据勘测,全县主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8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19万千瓦。其中海口河流程16公里,自然落差392米,多年平均流量6.4立方米/秒,累计理论蕴藏量2.4万千瓦,现已开发海口电站、观音塘电站、朱家桥电站,总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南盘江过境流程25公里,自然落差82米,多年平均流量52立方米/秒,累计理论蕴藏量4.18万千瓦,现已开发黄栗山电站、罗碧电站、汇口电站、红石岩电站等,总装机8.84万千瓦。七江河流程15公里,自然落差477米,多年平均流量0.305立方米/秒,累计理论蕴藏量0.30万千瓦。
矿产资源
澄江的矿藏有煤、铁、铅、铜、石英砂、石灰石、磷等。
煤:在新村马场和阳宗镇一带,矿源15公里,储量100万吨。煤层深,品质低,不易开采。
铁矿:在菜花坪、大竹箐、双树后山等地。品位低,不易开采。
铝土:在阳宗镇偏西北饮马池一带,储量30万吨。
黄磷:在县城东,南起矣旧,从渔户村开始,经大坡头、路溪勺、小烂田、麦田坡、九村蛟龙潭、风口哨、狮子山、大山寺,直到阳宗盖板山,直线18公里,磷矿层出露总长34公里,矿区面积48.12平方公里,总储量6.4亿吨。品位高,易开采。
石灰石:在县境内分布较广,面积8万多亩,储量10亿吨。
石英沙:储量5000万吨。
植物资源
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包谷、蚕豆、马铃薯、红薯、荞、黄豆、刀豆、杂豆等30多个品种。
经济作物:烤烟、油菜籽、萝卡籽、向日葵、花生、芝麻、甘蔗、甜叶菊、胡麻等20多个品种。
蔬菜:青菜、白菜、花菜、萝卜、葱、大蒜、菠菜、茨菇、韭菜、瓜类等30多个品种。
用材林:华山松、云南松、水冬瓜、杉树、柏树、桉树、银槐树、楸木、樟木等。
灌木林:栎树、野梨枝、小红木、水马桑等。
果木林:桃、梨、核桃、板栗、枣子、柿子、软枣、拐枣、花红、石榴、山渣、柑桔、黄果、杏、李等。
竹林:金竹、水竹、楠竹、棉竹、箭竹等。
木本油料:油茶、油桐等。
山林特产菌类:鸡棕、摆依、干巴菌、谷熟菌、青头菌、黑牛肝、黄赖头等。
动物资源
野生禽鸟:野鸭、箐鸡、麻雀、猫头鹰、喜鹊、八哥、啄木鸟、燕子、岩燕、鹧鸪、竹鸡、画眉、绿翠、布谷、白头翁、猪屎雀、鹭鸶、老鹰、鹞鹰、乌鸦、斑鸠、水葫芦、鱼鸭、海鸥、秧鸡、屎咕咕、点水雀、找工雀、竹雀、瓦灰雀等。
爬行类:穿山甲、四脚蛇、青蛇、乌梢蛇、青竹标、翠蛇、秤杆蛇等。
野兽类:麂子、狼、狐狸、野猪、豹子(极少量)、花脸獐、狗獾、黄鼠狼、刺猪、岩羊、松鼠、野兔、獭猫、竹鼠、山鼠、猴子、野猫。
家畜:主要有水牛、黄牛、马、骡子、毛驴、猪、山羊、绵羊、猫、狗。
家禽:鸡、鸭子、鹅、家兔、鸽子、火鸡。
水产类:鱼,抚仙湖、阳宗海两湖中本地习称的主要鱼种有鱇鱜鱼、青鱼、花鱼、马鱼、鲫鱼、金线鱼、鲤鱼、小白链、蛇鱼、钻鱼、石扁头、小花秋、小洞鱼、银鱼、非洲鱼。在水库坝塘饲养的鱼有草鱼、白链、鲤鱼、武昌鱼等。此外还有螃蟹、石蚌、青蛙、虾、螺蛳、黄鳝、泥鳅等。
旅游景点
抚仙湖
抚仙湖的水冰清玉洁,沁人心脾。有人说,抚仙湖里流动的不是水,是闪光的宝石,是耀眼的翡翠,是清淳的美酒,看一眼就使人心醉。
明嘉靖年间著名才子杨升庵曾这样赞美抚仙湖“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徐霞客游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湖泊,总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7米,最深处达160米,蓄水量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或6个洱海的容水量,占云南全省30多个湖泊总蓄水量的63%。
抚仙湖——东方明珠,蓝色文化的摇篮。蔚蓝色波光里折射出的历史文化之光,使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迷住。从五亿年前那弱小的原始生命抚仙湖虫,到古滇国青铜器璀璨的金属光芒,汉唐俞元古城神秘消失于湖底的种种猜测,关索戏古朴原始的傩戏傩舞,无不张扬着抚仙湖蓝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远古深邃。
帽天山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中国、云南、澄江和帽天山声誉鹤起,名声不胫而走,传遍世界。
1984年以后的10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学家,在澄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古生物学家们迄今为止已在澄江化石中发现了40多个门类的80余种动物。
1991年4月23日,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指出:"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1996年8月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使每一个中国人心醉的消息: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是人类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接着"焦点访谈"对澄江县帽天山及化石产地作了全景式、多层面的深入报道。
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认为云南澄江化石使脊椎动物出现提前了6千万年。这些化石有助于古生物学者证实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帽天山距昆明56km,距玉溪市87km,距澄江县城6km。整个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蜒蜒达20km,宽4.5km,埋藏深度达50m以上。现圈定的保护面积为18km,其中核心区保护面积1.2km2。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采集化石3万余块,科学鉴定认为有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云南虫还复杂,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科学研究认为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重要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如今的帽天山是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自然遗产,现正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阳宗海
距昆明36公里,有326国道(即昆河公路)经过,地跨澄江、呈贡、宜良三县之间,因大理国时强宗部落居住(后讹为阳宗)而得名。明、清时称为明湖,湖面形如一只巨履,两头宽,中部略窄,海拔1770米,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湖面积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最深30米。阳宗海为高原断陷湖泊,湖岸平直,湖底凹凸不平,有岩洞暗礁,水色碧绿,透明度高,为淡水湖,湖内盛产著名的金线鱼。湖水主要来自周围汤泉河及雨水聚积,1960年因建汤池火电厂,将摆依河改道归入阳宗海。在湖北面的汤池渠为出水口.水流入南盘江,属珠江水系。阳宗海四周,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东南的龙泉寺,后依石壁, 前瞰湖水,山腹涌出一泉,清澈明净。寺旁有古树1株.直径约2米,树龄已逾千年,枝繁叶茂,浓的蔽天。南面的小屯村,相传为三国时随诸葛亮南征将领关索屯兵之处,村人至今仍演唱古老的傩戏,俗称"关索戏"。村西南报国寺后有7块巨石,天然排成北斗星状,人称"七星北斗",附近的村子就叫"北斗村"。每逢夏秋季节,登高俯瞰阳宗坝子,各村寨均清晰可见,唯有北斗村烟笼雾罩.一片茫茫.古人称此奇景为"斗村烟雨",别具一番风光。
历史文化
澄江十景
玉笋擎天 ·金莲捧日
仙湖夜月 ·罗藏朝云
九苞凤城 ·华山古寺
东浦流虹 ·龙岩录湫
西山伏虎 ·万花春谷
玉笋擎天
青峰远峙入湖清,季骨嶙峋净若莹。
似笔生花词可写,当天作柱手能擎。
波光荡影终须直,风力吹襟自不倾。
四壁无邻真突兀,千岩万壑羡孤撑。
金莲捧日
莲花峰顶影重修,捧出金盘隐判松。
曙色初分开菡萏,夕阳返景射芙蓉。
披离五彩明丹凤,照耀六经起烛龙。
从此乾坤常不晦,文明万载焕尧封。
仙湖夜月
俞元胜迹问仙湖,一片烟波点荻芦。
天上自来通碧海,人间不道有蓬壶。
凫鸥泛泛眠沙渚,桃柳荫荫入画图。
最爱深夜蟾殿启,琉璃万顷一痕孤。
罗藏朝云
地连北斗郁岩侥,晓起惟看旭景饶。
一缕寒烟迷谷口,千重白练锁山腰。
香灯直到上方见,云霭应从亭午销。
华岳名高须让此,遥知神女紫鸾朝。
九苞凤城
凤城遥接凤山隈,凤翥云联百雉开。
瑞应已澄千仞外,德辉犹带九苞来。
西山爽气连秋人,东浦荥光通曙催。
烟树万家簇似锦,此身已觉在蓬莱。
华山古寺
华阳东峙五云间,一径迢遥次弟攀。
六诏山川开梵宇,千章树木隐禅关。
峰攒巍阁丹霞上,水绕平畴绿玉湾。
传自齐梁名最古,香林红叶晓斑斑。
东浦流虹
泉声虢虢度平沙,灌溉东方利赖赊。
遥望彩虹趋涧底,却随舞鹤到山家。
层层碧树笼高寺,濯濯游鳞戏浅涯。
水阁风亭客坐啸,诗成随意酌流霞。
龙岩录湫
泉流浩浩注西陲,水色晴光荡碧漪。
四面澄潭清肺腑,一池寒玉照须眉。
鱼龙隐现摇萍梗,台殿参差罥柳枝。
胜似年年沂浴候,春风童冠乐难支。
西山伏虎
西山嵂嵂有仙踪,古刹凌云响梵钟。
宝相庄严能缚虎,花宫迢递近盘龙。
登临只觉无寒暑,啸咏常思憩柏松。
自是诸天多法力,万年食福庆时雍。
万花春谷
风和日暖共幽探,白白红红种未谙。
岂是天孙织锦室,还疑天女散花龛。
香车宝马纷无数,栽酒弹琴兴倍酣。
阆苑瑶台差足并,莫教人认小江南。
澄江古城
历史沿革
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抚仙湖北岸,距省会昆明52公里。先秦属滇国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286年)置俞元县,唐南诏时改称河阳郡,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升为澄江路,明、清为澄江府治,辖三县两州(清康熙后为两县两州),为滇中地区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二年(公元 1913年)废府改县至今。澄江现在的县城凤麓镇建于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知府徐可久以府治地域偏狭为由,奏请朝廷批准,把府城迁至坝子北面的舞凤山麓另建。徐知府亲自筹划监造,动员民力三千,耗银万余两,历时一年有余,至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八月初落成,次年后府县公署、儒道学院、居民住房等次第落成,饮水排水和街道设施齐全,遂正式迁入新城。
凤麓镇距昆明市仅60公里,交通便利。明末清初时,曾有水路从城南门码头经抚仙湖直抵星云湖,勾通了江川、华宁、建水的运输。城内商旅往来,土杂云集,一度经济相当繁荣。抗日战争中期,中山大学迁来澄江两年,对澄江的经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之其时抚仙湖沿湖种植烤烟,促进了澄江经济的发展,凤麓镇一度又兴旺起来。
每当繁荣时期,便有大家族出现,便会有大量的建造活动。城中至今仍有清末民国初期澄江四大家族的旧宅。虽然凤麓镇规模不大,但城中有不少型制较高、做工精美的建筑。
形势之胜
澄江坝子是一个四缘规整的平川,地势北高南低,平整熨贴。北枕罗藏山,南濯抚仙湖,东列回龙天马诸峰,西屏点苍伏虎之伦。而舞凤山恰恰中分罗藏逶迤南来,深入坝子北缘正中为整个坝子投影了一根南北中轴线。府城凤麓镇建在这轴线的首端,以罗藏为屏,以舞凤为座,北依舞凤山,南临抚仙湖。东西天马回龙、点苍伏虎左右而朝,显示出府城的形势之胜。
格局之巧
由于是在明朝隆庆五年由旧城迁移至此,经规划而建,所以县城方正齐整,整个城廓为东西向较宽、南北向较窄的方形。街道笔直,主街有横三条、纵三条,岔街横三条、纵三条。南北中轴线北正街把县城分为东西两半城,形似一本翻开的书,北正街恰似书轴。舞凤山左右势如展翼,中段状如凤首,远望尤似从高向低盘旋的丹凤。舞凤山和凤麓镇形成的这样一凤一书的景观,站在山巅眺望,恰似飞凤把书衔在嘴里,人称“丹凤衔书”。现在城区扩大了不止一倍,但城区向西发展,新城与旧城并存,老城区基本保持着明朝始建时的格局。唯原来的城墙和四座城门以及鼓楼、角楼、和城中的牌坊1953年拆除。
澄江老城空间上的妙用,在城池本身的格局上也颇有体现。比如,虽属棋盘式街道,但又决非严格的中轴线及规则的井形路网。老城中东南西北四城门所连接的街道均相互错开,使置身城内的人们无法通视,也难以一览无遗,避免了城池本身“大者见其小,小者亦其更小”的不利之处,收到了良好的城镇空间视觉效果。
城内寺院庙宇众多,公共设施齐备,城四周先后建立有27座庙宇、8座石木牌坊。在方圆仅0.5 平方公里的城池中,如此众多的高大雄伟、幽雅清静的殿、庵、寺庙、宫、祠、阁楼等古代建筑、石木牌坊穿插分布于四隅街边及城郊,使澄江老城集儒家文化、宗教文化及地方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它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
建筑宏伟壮丽的首数文庙,位于县城内东部,原占地两万平方米。文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以后历代又有修葺。
其次还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武庙,有木匠和石匠聚会的鲁班阁,有定期唱戏的观音阁,有规模宏大、逢集热闹非凡的城隍庙,有在门头式样上结合了西式建筑做法的川主庙(即四川会馆)。余者极乐寺、玉皇阁等不可胜数。甚至现在的凤麓小学、澄江中学均颇有些历史,都成立于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山大学影响,在城中建有民众运动场,至今仍留有三座篮球场。城内还有一座公共建筑,当地人称作“公仪礼堂”,由专人管理,那些家境不够殷实的人家,若是遇到婚丧嫁娶诸般需要操办的事,而家中没有足够的地方,便可出少量的钱租用公仪礼堂,租金用以维护和管理。
古城民居
凤麓镇民居的基本型是“一颗印”(图六)。合院以天井为中心,四面由正房、东西耳房、倒八座围合,通常是两层。正房尺度最大,台基也最高,一般的民宅只能做三开间,正中一间是堂屋,对天井开敞,有前廊。正房与耳房之间设楼梯,楼梯天井一侧的木质护栏上设雕刻精美的漏窗。与正房相对的倒八座当中的一间做合院的入口。天井用青石板铺地,四周砌有排水沟。天井中或有水井,或种植花木,整个合院方正端凝,安静清幽,自成一方天地。若是院落在主要街道旁(北正街、南横街、南正街),则倒八座建成临街铺面,形成前店后宅的格局。
在“一颗印”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势和建造者财力物力的不同,平面布局又有许多灵活的变化。如在清朝曾经非常兴盛发达的李氏家族所建的李府,中轴线上串联了三座独立的一颗印,中轴线两侧又并列两个次轴线,形成一组院落群,每座一颗印又不尽相同。
另外还有中轴线上串联两个大天井,两侧各附带三个小井的“八马拉车”式院落群;并列两个纵向轴线,每一轴线上串联两个天井的“四人抬轿”式院落群。而公仪礼堂所处的地势狭长,两进院子只有一侧耳房。
相邻两侧都临街的住宅,有的两侧都有入口。北正街119 号南临庆善寺街,东临北正街,宅基是一个“L”型地块,此宅顺地势分成两个院落,靠北正街一侧的正方形院落作为前院,东西向,朝北正街开门,余下的长方形地块上则建成一个长天井的内院,南北向,在东侧厢房处与前院相通。这样,既可以把正门开在主要街道上,又可以使主要宅院依然保持正南北向。
澄江文庙
澄江文庙原称黉学,又名孔庙,坐落于云南省澄江县古县城中心,西与原澄江府署,东与文庙街相并,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巍峨壮丽、结构精巧、古朴庄严、整个建筑汇集了精湛的技艺,雕刻绘画,重脊飞甍,斗拱雀替,木雕石刻都继承了古代建筑艺术和民族风格。堪称附近州县庙宇之冠,也是云南省比较大的文庙之一,是澄江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澄江文庙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当时建文庙已在云南兴起,澄江路总管蒙古人魁纳也在金莲山建成文庙,以崇尚孔圣人。自明隆庆五年(1571年),迁府城于舞凤山下之后,改旧文庙为玉笋书院。新府城便无文庙,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知府的黄元治为解决澄(江)阳(河阳)两级学宫,便倡议在新府城建文庙,并于当年动工。又由于康熙年间澄江进士赵士麟在京任少宰,故澄江文庙突破一般府城规格,建筑规模特别宏大、壮观。乾隆、道光曾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地方绅士、官员又捐资重修。现存的文庙即为光绪二年重修的建筑群。
澄江文庙,坐北向南,整个建筑群以影壁(又称照壁)、大门、泮池、三孔石拱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先殿(又称后殿)等组成。每殿之间相隔数十米,逐层迭建,均建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其次还有大成殿左右两庑和大门前两旁设有东西两门,东称"孔门",西称"义路"。义路侧边竖一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文庙的朱红大门,约高8米,系术质结构。重檐歇山顶,共12棵大红木柱托顶,柱脚立于石鼓上,石鼓花纹精致。大门为三开间,共有六扇大门,朱扉金钉,一排排金黄色的门钉钉在大门上,每扇门有79棵,这些门钉全是铜制成。这不仅是装饰的构件,同时看上去有威严之体现,钉帽全是泡头状,很有气派,浑厚、庄严。
进大门走10米就到泮池,一座三孔石拱桥跨于泮池上。石拱桥长12.4米,宽3.55米,整个石拱桥共有三孔,中间一孔跨度为3米,左右两孔跨度各为2.5米,桥的坡度为25°。整个桥面均用五面石铺筑,桥面两侧以长方形石板作护栏,每边匀布11根石栏柱,柱头均镂空球形圆雕作为装饰,有的雕镂成双龙戏珠,有的则是双凤朝阳等等,古代艺术家们的镂空和圆雕的刀法遒劲而细腻见奇。
栏柱之间,每边分布12块石刻浮雕,每块约高1米,宽0.8米,上面雕刻着古代一些民间故事的历史典故。有的是十二生肖,花鸟鱼虫、龙凤、犀牛、海马等。这些雕刻手法,对人体和环境、器物的关系、衣饰裙带的折叠扭转,内外穿插较充分地加以体现,使得线条流畅,玲珑剔透。
三孔石拱桥下的泮池,由两个扇形组成,分布于石拱桥的东西侧面,半径9.2米,弧长15.9米,周围砌石栏,石栏每隔0.8米刻一望柱,柱头上靠北一排雕刻小石狮。如芦沟桥的望柱那样。望柱靠南面的柱头则是含苞欲放的莲花。这些石狮,莲花一样地雕刻得协调美观,栩栩如生。泮池南北两端各有一对1米多高的大石狮,石狮下面的座基石,每面都雕刻有二十四孝中的一孝,"大舜耕田"、"王祥卧冰"......等。在每面依次而雕刻着图案。刻工十分精湛,工艺精细,泮池内的进水口处,东西两边各雕刻一石龙头,池里的水则由石龙口吐出流入泮池内,石龙吐出之水是一些能工巧匠把地下浸出之水堵进在围砌的暗沟之中,暗沟如"龙身",水从"龙身"滴入石龙头的口中吐出。雨季之时,龙口里的水喷涌而出,奇妙而生动。
由泮池向北走30米,一座飞朱流丹,富丽堂皇,结构精美的"棂星门"矗立在眼前,棂星门为木石结构牌彷式的门楼,三开间,楼高10米,宽15米,重檐歇山顶,有二重飞檐,下层分左右两边为上层覆盖。顶铺琉璃瓦,正背两端有龙形正吻。各条垂脊亦装有垂,,檐下使用数重斗拱,梁与檐间绘彩色图案。每边正中都有金鸡、牡丹、龙凤等镂空木雕或为雀替,或为装饰,布置得当,美观华丽。牌方四根柱子下部包在1.4米高的砖石基墙中;上截外露直撑坊顶。两侧各立大石狮一对,一对向南,一对向北,造型英武雄姿,雄风深邃,石狮基座约1.8米,座基石上雕刻动物"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鹿望金钟"、"犀牛望月",以及人物雕刻等,雕刻中有对座饮晏,车马仪仗出巡等,这些雕刻绘画,各展其姿,各呈其妙,布局严密,层次分明,表情各一,备极精巧。真有雕龙则龙飞云天,绘凤则引颈长鸣之势。坊正中的上方匾中椠镌刻着光绪贡生洪云程书写的大字楷书"棂星门"三字。两道侧门分别镌刻着"金声"、"玉振"四个篆书,这三块匾均为红底金字。整座棂星门构思严谨,造型和谐,庄重雄奇,颇有气魄,远看近看都壮丽美观。
从棂星门再进30米为大成门,大成门在大成殿与棂星门之间的中轴线上。大成门系土木结构建筑,三开间,东西为山墙,单檐硬山顶,檐柱上方向外悬有方形雕花垂步。檐枋上有雕刻精美的各种云龙图形,大成门台基高1米,青石包边,南北两面陡板石均刻花卉浮雕。这些浮雕,纹理清晰、生态盎然。大成门东面山墙内镶有历代修建文庙的石碑,记载着这座庙宇的历史,西面墙下镶着一块元朝时我国名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的真迹,书范仲淹公格言,其内容大致是:范仲淹对忠恕之道之体会。这碑至为珍贵。石碑上还刻有赵孟頫真迹来源以及历代保护该碑情况,据记载,此石碑系延佑戊午年(1381年)嘉平月既望吴兴赵孟頫书画屏一堂,书法秀润劲拔,至万历丙午年(1606年)刘懋功将屏字镶刻在石碑上。此碑原在旧城,迁城时,随着迁来新府镶在孔庙今碑址。
大成门东西两侧的天井内,原来大殿两边都建一排庑房各三间,东三间为"祀名宦",西三间为"乡贤祠",祠内供奉着澄江府历代名宦和有威望的乡贤牌位。大成门与东西两庑间留过道,各建一道月宫门通大成殿。平时不能从大成门入内,只能从两侧进入大成殿。大成殿是该庙建筑群最高大的建筑,高18米,五开间,通面阔28米,进深20米。系土术结构抬梁式构架,双层屋檐,不用斗拱,举架甚高。殿宇宏深,巍峨雄奇,古朴肃穆,浑然一体。殿中共有26棵朱红大柱,共20道格扇门,格扇门均雕刻着龙凤;层层透漏,龙凤雕刻真有龙飞凤舞之韵,龙则蜿蜒起伏,凤则展翅翔舞。殿前的两棵大柱金龙环抱,龙瓜劲张,龙身弯曲,显得气势雄伟。檐枋透雕花鸟走兽,雕刻精美,纹理清晰,各有特色,极富立体感。
大成殿屋顶铺琉璃瓦,南面镶有棱形图案,正脊中立葫芦宝瓶,配以陶制的十二生肖和八仙的装饰。紧接正脊下方镶有"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字样。八个翼角上翘45°。大殿内原供孔子牌位于九龙木雕坐位上,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两旁供四配十哲牌位。次间正墙上镶康熙二十五年(1688年)和二十七年(1690年)颁发的"御制孔子赞"及"四配赞"石碑。其主要内容是对孔子、孟子、颜回、曾参、孔(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及")的赞语。
大殿前有光绪皇帝御笔"斯文在兹"的匾额,尤为显要、夺目。两旁悬有张丽生手书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匾额。次间殿前有五级踏跺至月台,月台长14米,高1米,五面石包边,石上均刻花卉浮雕。月台两侧有垂带踏跺通左右两庑,月台全是五面石铺地,东、西、南三方石阶通大殿,正中有御道、中间嵌一块2米长,1米宽的石雕五龙石壁,姿态生动逼真,雕刻尤为精巧,刀法劲健利落,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石壁上的五龙,龙瓜在翻飞,鳞甲在鼓浪,确有云雾雷霆之势,此石雕现已用不锈钢管栏围,列为澄江重点保护文物。
大成殿建筑之所以高大,原来当时建盖孔庙就郑重地规定过,县城今后所有建筑都不得高于大成殿的高度。真正体现了孔子的至高至尚的地位。
旧时,每逢孔子的生日、忌日都要在文庙举行盛大的祭祀典,文武官员、学士名流、乡绅师生等络绎不绝前来参加举行仪式,规模空前庄严,隆重。
新中国建立后,文庙曾被一些单位使用过,但对大门、泮池、石拱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均无损坏,对一些石木雕刻、浮雕绘画,匾额等工艺保存完好,历经沧桑,仍不失其活泼生动的原貌。前来参观游览的人们连声赞叹:"进到文庙来,就像进入了一座建筑群艺术宝库,这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艺术珍品。"
近年来,政府几次拨款对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进行了修缮,重新彩绘,从而使文庙焕然一新,把原来做招待所的大门也拆出,重建古香古色的朱扉金钉大门,显得古朴庄严,使文庙的建筑群众别具特色地大放光彩。
关索戏
关索戏属古老的傩戏的一种,在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所仅有,它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故事,流传至今生、旦、净三类面具共二十具。
傩戏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舞蹈,仪式,北宋时传入宫廷后,才逐渐从傩舞向着表达故事情节的小戏形式发展。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古老而独特的戏剧。澄江的傩戏为何以相传为蜀汉大将的关索命名,无文献可考证。
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戴上面具(脸壳),穿上服装,带上兵器即可出场表演。行当有生、旦、净三行,而且多以净行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饰区别。演出时无弦索伴奏,全用鼓点(也不正规)指点起落。一般情况是由小军或马童先上场,道说情况以后,即开始各种各样的翻滚动作以吸引观众,继而生角上,在表演中说说唱唱,唱唱打打,没有固定程式(也可能是继承不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
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有说源于高腔,但从某些曲调分析,又杂合当地民歌小调,颂佛唱经的旋律,更为明显的是吸收滇剧腔调。无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节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调,各人所唱均有出入。
关索戏曲于年节演出。演出期间,有一套成规仪式贯串始终。如每年演出前的祭药王、练武。正月初一日起开始演出时的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当日演出结束后的辞神,正月十六日全部演出结束后的装戏箱、送药王,均有其固定的程序后要求。
2010年,云南省澄江县的“关索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2。
抚仙湖水下古城
神秘的抚仙湖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位于云南澄江。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水鬼的潜水爱好者———耿卫,在抚仙湖潜水时的一个惊人发现,让抚仙湖显得更加疑云重重。他发现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筑遗迹,遗迹的规模之大令人称奇。难道这里真有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如果是的话,它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又是怎么沉到湖底的呢?
水鬼发现神秘古建筑
耿卫,一个从小就在湖边长大的年轻人,一名专业潜水员,因为天生水性极好被人称作“水鬼”。在一次潜水的过程中,抚仙湖东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卫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潜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垒积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条,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于潜水员特有的敏感,这个现象令耿卫非常奇怪,因为通过多年的潜水观察,抚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积的泥沙为主,怎么会在这个区域突然出现大量的散落石块呢?再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耿卫惊讶不已。
耿卫说:“那些建筑都是高台式的,堆积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块,非常规整,一米二乘一米二,这种方方正正的石头,随处可见。”
这些石头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所建呢?好奇心驱使着耿卫决定探个究竟。在进行仔细的观察后他发现,这些石头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
在随后的几次探测中耿卫认为,从这些静躺在水底建筑石料上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水下建筑的年代非常的久远,那么这些水下建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到水里来的呢?满腹狐疑的耿卫不由得想到了一个关于抚仙湖的神秘传说。
在云南澄江县,据当地人讲,平日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时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尔可以看到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墙基显影,但是由于湖水太深,始终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古城的存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这一切成了耿卫心中的一个不解的谜团。为了进一步探明真相,耿卫先后38次潜入该水域进行探测并拍摄了大量的水下录像,随后把相关的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向云南省有关部门和相关的专家作了通报。
水下考古拉开帷幕
一时间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水下建筑是码头、水坝,有的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的则认为是古城……
这一切又为烟波浩渺的抚仙湖披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那么湖底的“水下遗迹”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传说中的古城,它又是历史上哪一座城市呢?
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中国水下考古队正式进驻抚仙湖,一场声势浩大的水下考古就此拉开了帷幕……
是水坝、庙宇还是古城?
抚仙湖地形图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葫芦,水下遗址主要在湖的东北部区域,考古队重点要探测的位置也就是在这里。这次考古除了有专业的水下考古人员潜到湖底进行勘测之外,还动用了一个专门从事水下探测任务的潜水器“蓝鲸”号,对水位较深的区域进行探测。“蓝鲸”号潜水器里面可以乘载4个人,上面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最先进的声纳扫描仪,曾经多次执行深海目标的探测与定位的任务。那么这次考古能否解开抚仙湖下的重重谜团呢?
潜水器进入遗址所在的水域,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散落在湖底的形状规整的石块。随着潜水器的推进,专家们在声纳显示器上发现了一堵南北走向的石墙。与此同时,考古队的潜水员在遗址的浅水域发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类似于街道的建筑物。潜水员在通过一段开阔的平地以后,一座气势雄伟的带有台阶的高台式建筑映入眼帘,踏着布满青苔的石板拾阶而上,这座建筑曾经散发出的那种庄严、神圣感依然历历在目。
澄江立夏节
立夏节是云南省澄江县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立夏日开始举行,为期三天,地点在距 县城4公里的西龙潭。因西龙潭又名“西浦龙泉”,故又称“西浦节”。
据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55年)所立的《西龙潭轮流演戏碑》记载:“立夏及龙王庆诞,牌到分定轮着村营演戏一天”。清末贺宗章《幻影谈》中也提到:“澄江府……有岩泉(西龙潭),旁有寺庙,每年立夏,演剧酬神,居民男妇咸集,俗称西浦节”。相传西龙潭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嫁给了西龙潭龙王做妻子,她不忘人间养育她的土地和父老乡亲,每逢天旱,村民们只要到西龙潭祈祷,她就会要龙王降下雨,灌溉田地,使农民能按节令栽下秧逐渐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立夏节。旧时,立夏日会期开始时,先由澄江坝子内具有威望的汉族或回族老者,挑选一名精悍的年轻伙子,抱着刻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铜牌,泅水送入潭内的洞中立好,然后再开始演戏活动。会戏连续唱三天三夜,请云南省有名的戏班子或澄江知名的玩友演出。届时,澄江以及呈贡、晋宁、昆明等地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数万人相邀前来聚会,西龙潭近旁的山脚、路边还搭起临时彩棚、摊点,买卖土产百货、食品茶水,十分热闹。
立夏节在新中国成立后数年间曾继续举行,后来中断了几十年,直到1989年才又恢复活动。为了不误农时,将节日时间从立夏推后5天左右。从1995年后,根据群众要求将节期从3天延长到5天,定在每年5月10日至14日举行。政府文化部门参与组织节日活动,除唱滇戏、花灯外,还有耍龙、舞狮、跑驴、民族歌舞等各种文艺节目的表演。因人多、地点窄的原因,从2005年,立夏节改到抚仙湖北岸的风之广场举办。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澄江藕粉
澄江藕粉产于澄江县坝区。它杂质少,色纯白,含水低,含有较高的成丙种维生素和磷质糖分子。澄江藕粉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这里的莲藕大部分的顶端不结莲米。所以藕节粗壮肥大,汁多肉嫩,淀粉含量高,它的营养成分都集中到了淀粉里,所以淀粉的质量较高。澄江藕粉性平和,对肠胃病还有通气解热的作用,即是保健营养品,又可作辅助药物,馈赠病人最佳。
澄江气候温和,水域丰富,种藕历史悠久。据《澄江府志》记载:“澄江暖于云(即昆明),寒次之,盛暑极热,雨即凉,霜雪严寒,一晴即湿,有‘四时皆春’之谣,产稻藕。”有诗赞城南荷花十里云:“禄谷平铺十里长,红孽袅袅映湖光。风吹菡萏香生韵,雨浮琅玕影信凉。”
澄江荷藕以其肥壮、粉多、味浓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以鲜藕为原料加工的澄江藕粉,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特食品。它以质地纯净,冲调后透明如晶,食之醇甜清香,细腻润滑,余味无穷,使人感到舒畅,故而誉满全省。
澄江藕粉建国前均由个体户和农户加工。20世纪30年代,赵茂堂进行专业生产创设“永茂祥藕粉精制造厂”,产品称为“永茂祥藕粉精”。因选料认真,加工精细,质量较好,又在昆明市“大娱乐”电影院制成幻灯片进行宣传,加之抗日时期迁到澄江的中山大学师生购买馈赠亲友,使得名声大振。那时年产藕粉二万余斤,大部产品通过赵家的亲戚及民国时期“云南省食品协会”主席黄佩然介绍销往省外,远至香港。县内大仁庄宋浩然随后进行了专业生产,号称“藕粉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仍以加工藕粉作为副业生产。合作化后由集体组织加工,产品由供销社收购,最高年产达到五万多公斤。
为了确保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和发扬光大先人所创的名特食品,增加产量满足需要,自1986年开始,由供销社系统自行加工,采用先进的工艺和科学的生产流程,改变了过去湿粉用日光照晒,受大气尘埃污染杂质多和阴雨天气需多日凉干质量差的问题。仙湖食品厂于1989年推出了“仙湖牌旅游藕粉”新品种,精纯度大为提高,食用更加方便。凤麓供销社“明珠食品厂”继承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十分注重质量,改革沉淀工艺,产品质量稳步上升。“仙湖牌”藕粉,经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所检测,冲烫后具有藕粉的特有清香,无异味,无杂质,无铅、砷有害物,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先后获玉溪地区“优质食品”,全省供销社系统“优质产品”金钟奖,“中国妇女儿童食品四十年博览会”铜奖,并参加第十届亚运会购物中心展销,又获“中国旅游购物节旅游产品天马银奖”。
藕粉是淀粉类之精品,传统食用方法是:取少量凉开水溶化干粉,调成糊状,用沸开水冲烫即成透明如晶的熟食品,加入适量食糖即可食用。“仙湖牌”和“德春牌”藕粉,勿需先调成糊状和放糖,取干粉直接用沸开水冲烫即可,食用更为方便。
澄江大事记
西汉至清朝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俞元县(今澄江),属益州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俞元县属建宁郡。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俞元县沿袭旧制,仍属建宁郡。
永嘉二年(308),改建宁郡为晋宁郡,俞元县属晋宁郡。
西晋末至东晋初,晋惠帝复设宁州后,郡县制屡有分合,而俞元县分属不同的郡,或分立新县,仍属晋宁郡。
隋开皇十年(590),俞元县隶属于南宁州总管府管辖。
唐武德元年(618),俞元县划属南宁州都督府。
天宝末年(756),改俞元县为罗伽甸(今澄江,罗伽一名始此)。
上元元年(760),改罗伽甸为河阳郡(今澄江,河阳一名始此)。
宋乾德三年(965),赵匡胤以大渡河为界,蒙氏在滇东设37部,其中3部:即强宗部(今澄江县阳宗镇)、休制部(今玉溪)、步雄部(今江川),后又将这3部合并为罗伽部(今澄江)。
蒙古宪宗四年(1254),忽必烈统一云南,改罗伽部为罗伽万户府。
宪宗六年(1256),境内设常平仓、义仓。
至元三年(1266),改罗伽万户府为中路,领河阳县、江川县、双龙县、畔龙县、休纳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将罗伽中路升为澄江路(澄江一名始此)。
大德四年(1300),知府严斌主修阳宗城。
大德十一年(1307),路总管魁纳建立澄江路学。
明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澄江路为澄江府。知府王砚设西关(上关、中关、下关)。始建府治于绣球山。
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沐英奏请屯田,以左、前、广、后4卫分屯河阳县。
洪武二十七年(1394),沐春社派兵1.5万人,命王砚开挖阳宗汤池大沟,引阳宗海(明湖)水流出。
景泰元年(1450)秋,淫雨连绵,庄稼遭害,斗米价值银四两。
景泰七年(1456),连绵阴雨,庄稼无收,百姓用野菜充饥。
天顺四年(1460),在海口河南岸修建石坝,北岸修建梅子箐石坝。
弘治十二年(1499)二月四日,地震,民房倾倒,人畜多压死,禾稼遭害,月余才止。
弘治十七年(1504),知府温廉迁府治于金莲山。
正德十三年(1518),迁府治于阳浦山麓。建黉学于绣球山。
正德年间(1506~1521),知府李珩重修阳宗城。
嘉靖八年(1529)八月十四日夜,大雨倾盆,山崩,西浦溪水涌入西街子,倾城、坏屋、损害庄稼。
嘉靖十年(1531)夏,山多虎,天大旱,米价腾贵。
嘉靖十八年(1539),迁府治于金莲山。
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二十六日,地震。
隆庆元年(1567),在城南筑鲁溪营堰塘,周围1里,深七尺,引西龙潭水注入。
隆庆四年(1570)知府徐可久迁府治于舞凤山麓(今凤麓镇)。
隆庆五年(1571),知府徐可久在太平桥下建太平闸,于西浦龙泉坝开三河,引泉水南流入抚仙湖。县城东建黉学(文庙),又称孔庙。
万历二年(1574),大雨,湖水溢出,米价腾贵。
万历九年(1581),将赋役归并田赋征收。
万历十四年(1586),湖水溢出,损坏庄稼。
万历十六年(1588),地震。
万历十八年(1590),天旱,损害庄稼,歉收。
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天旱,民饥。
万历二十四年(1596)八月,地震。
清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入滇。孙可望派将张胜镇守河阳。
顺治十五年(1658)四月十七日,新兴州发生五级地震,波及澄江。
康熙六年(1667),知府周国寿重修阳宗城。
康熙八年(1669),云南巡抚李天裕裁阳宗县归并河阳县,属澄江府辖。
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刘知枢编审实丁1313丁内。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水灾。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连绵大雨,山洪泛滥,损害禾稼,毁坏房屋。
康熙三十一年(1692),新设迤南道,澄江府仍属迤东道管辖。
康熙三十四年(1695)八月二十日,大雨冲毁房屋。
康熙三十六年(1697),天旱,米价腾贵。修建海口石桥(又名海晏桥)。
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月,天下黄沙,3日乃止。重修黉学(文庙)。
康熙五十一年(1712),实行地、丁合一,统按田粮征收粮税。
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丕垣主修,李应绶等编纂《河阳县志》,计20卷。
乾隆十五年(1750),地震,鼓楼垛口倒塌18座。
乾隆五十八年(1793),筑鲁溪营吉里村堰塘,周围1里,深8尺,聚西龙潭之水灌溉田亩。
嘉庆年间(1796~1820),知县王良臣建太平桥。
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二十三日巳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男妇无数。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星源主修,李熙龄等编纂《澄江府志》。
咸丰年间(1851~1861),筹集军晌,摊派津贴。
咸丰十年(1860),鼠疫流行,死者数以千计。
同治末年(1874),划新兴州归澄江府管辖,设千总一人,驻新兴州。
光绪十年(1884),清丈田亩,核实田赋。
光绪十一年(1885),开办社仓积谷。
光绪二十七年(1901),河阳县设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推行癸卯学制,开办新学,府署设儒学制。创办澄江府属师范传习所。创办县属两等小学堂,后改为县立第一小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澄江府属中学堂。县衙设实业所。
宣统元年(1909)四月,地震,房屋倒塌。创办职业学堂蚕桑讲习所。开办艺徒学堂。
宣统二年(1910),县境内开办公办和私营采煤业8个,分别在乌鸦洞、沙坝、牛场等地开采。开办私营联发铜厂和宝丰铜厂。
宣统三年(1911),府属师范讲习所、府属中学堂并省归口管理。